3308维多利亚检测线路(中国)有限公司-百度百科

行业新闻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行业新闻
世界地质公园撬动绿色经济
信息来源:中国吉林森工集团网站      发布日期:2019-11-27      浏览次数:3265次

  由于分布区域多与老少边贫地区重合,近年来,我国的世界地质公园紧紧围绕国际规则、国内政策、地方实践等方面不断做强“绿色经济”文章,在我国扶贫攻坚战中不断释放多重效应,成为贫困地区点石成金的“聚宝盆”与绿色发展的“金招牌”。

  消除贫困是当今世界面临的最大全球性挑战,也是人类的共同使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政府吹响了到2020年实现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的攻坚战号角,为全球减贫事业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更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赞誉。这其中,一项源自联合国倡导实现生态文明建设和地方文化传承的资源利用方式,在中国本土化实践中,成为贫困地区点石成金的“聚宝盆”,绿色发展的“金招牌”。

  记者从日前在江西省萍乡市召开的武功山世界地质公园创建与脱贫攻坚研讨会上了解到,由于世界地质公园分布区域多与老少边贫地区重合,其建设在我国扶贫攻坚战中释放了扶真贫、真扶贫、扶长远的多重效应。论坛上,来自国际组织、有关国家部委、专业机构、地方政府等多方专家学者,以世界级品牌创建与脱贫攻坚的关系为主题,紧紧围绕国际规则、国内政策、地方实践等方面,共谋建设世界地质公园助推区域脱贫攻坚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世界地质公园的中国实践

  地质公园是在地质遗迹和地质景观基础上建立的一种自然公园,它与世界遗产地、人与生物圈计划并称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倡导的三大保护地品牌。地质公园建设承担三大任务,即保护地质遗迹和自然环境、普及地球科学知识,促进公众科学素质提升以及开展旅游活动,促进地方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在地质公园覆盖的地域里,不仅有地球亿万年演化留下的地质遗产,还可以有城镇、乡村、厂矿……和与其他两种保护地的理念不同,世界地质公园强调保护开发并重,允许在完整保护地质遗迹的基础上适度开发,反哺当地社区发展。特殊的理念让世界地质公园从诞生之初便承担了复杂多样的使命。纵观世界地质公园的10大目标,正是联合国致力于消除贫困与饥饿、经济增长、缩小差距等1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具体体现。

  截至2019年4月,我国共拥有39个世界地质公园,数量居世界各国之首,且地质公园多与贫困地区重合,13个世界地质公园、100多个国家地质公园位于贫困地区,覆盖了37万户贫困户、174万贫困人口。中国作为世界上最早提出并由政府推动地质公园建设的国家之一,近年来通过建设地质公园,贫困地区已把怪石林立、山环水阻的恶劣自然环境,变成了令人向往的山水画廊、点石成金的“聚宝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长远靠山、绿色发展的“金招牌”。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华代表处自然科学部官员贝斐然认为,成为世界地质公园并不是单纯为了提高公园作为地质旅游目的地的知名度和吸引力,更是为了将公园接纳到国际化的合作网络,从而促进成员间科研、文化、管理及其他经验交流,激励人类为可持续发展尤其是消除地区贫困而努力。

  世界地质公园的这份“初心”在中国得到了最好的实践。打造世界地质公园让河南云台山从“养在深闺”走向闻名遐迩,成为河南旅游的重要名片,市域经济从“黑色经济”全面转型为“绿色经济”。如今,云台山镇80%以上的农户围绕景区服务,拥有家庭宾馆438家,人均年收入从景区开发前的260元,提高到现在的5万元,成为河南省百村万户旅游富民示范村。湖南张家界实施“一手抓旅游、一手抓扶贫,以旅游反哺农村”的旅游扶贫战略,贫困发生率大幅降低。红石林国家地质公园不仅带动了当地老百姓的脱贫致富,还成为了展示湘西土家族、苗族文化的窗口。石牛寨国家地质公园所在的平江县属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在2011年申报国家级地质公园前,石牛寨几乎为一个荒山,村民生活条件恶劣、收入低。建设地质公园以来,国家投入1.2亿建设资金,带动了当地旅游发展,石牛寨从以前“人烟稀少的深山老林”变成了“车水马龙的热闹景区”,直接实现脱贫人口4000余人。贵州织金洞世界地质公园坚持“龙头引领,多景联动,全民参与,全域发展、助推脱贫”的理念,旅游与建设同步,扶贫与扶智并举,“输血”与“造血”共拼,直接带动贫困群众2000人以上,人均年收入增加4万元收入。2016年,织金县旅游总收入71.97亿元,占GDP的41.8%,成为支柱性产业。

  统计数据显示,世界地质公园在贫困地区已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激发了贫困地区发展活力。2015~2017年,世界地质公园、国家地质公园和国家矿山公园共接待游客16.2亿人次,门票收入达396亿元,旅游总收入3926亿元。实现直接就业10万人,间接就业100万人,其中近10万人是贫困人口。

  据中国自然资源经济研究院研究员余振国介绍,世界地质公园在贫困地区带动高速公路、高速铁路、机场等基础设施建设,明显改善了贫困地区发展条件。与之配套的文化技能培训,提高了贫困群众就业能力。此外,地质公园建设吸引了大量社会资金投入,已成为贫困地区招商引资平台。

  “世界地质公园已成为地质事业转型创新、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廷栋认为,建设世界地质公园在保护并永久利用宝贵的地质遗迹资源,推动建设美丽中国、生态中国,提高地学科研水平,传播科学精神,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提升旅游业品质,繁荣经济吸引就业,促进少数民族文化发展和社会和谐,密切自然资源管理部门与地方政府、群众的关系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始于旅游却不止于旅游

  当下,中国正处于完成脱贫攻坚任务转向进一步巩固脱贫成果的关键时期。业内专家普遍认为,旅游扶贫对于提升贫困地区资源价值、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开创美好生活有着深远重要的意义。

  据中国扶贫发展中心副主任曾佑志介绍,2018年全国乡村旅游收入1.63万亿元,占国内旅游总收入的1/3,通过乡村旅游实现脱贫人数占减贫总数的30.4%。随着中国人的生活由低品质向高品质发展,旅游产业也在由传统的俗游、物游向有内涵的智游、神游更新迭代,地学旅游恰逢其时。

  “面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我们过去讲的通常是神话故事,而地学旅游讲的是科学故事,向公众传播解释地质遗迹是什么和为什么。”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自然保护地管理司巡视员柳源说,地方多年实践已经证明,地学旅游是地质公园促进地方可持续发展的最有效途径。

  来自原国土资源部2017年对地质公园(矿山公园)助推脱贫攻坚的一项调研显示,220家地质公园2014~2016年旅游总收入平均增长率为12.4%,有“世界级”招牌的地质公园旅游增长率更可观。专家预计,世界地质公园旅游观光业将带动贫困地区休闲度假、康养等诸多产业的发展,预计可为近37.6万贫困户中的10万户以上人口提供脱贫致富的就业创业机会。

  认识到地学旅游对于地方发展的重要拉动作用,越来越多的地方投入争创世界地质公园的行列中。据世界地质公园网络办公室主任、中国地质科学院教授何庆成介绍,2019年,全球新增8处世界地质公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理事会共审议了全球19个申报项目,我国湖南湘西、甘肃张掖、贵州兴义、福建龙岩均成功进入推荐申报程序。

  “地质公园特别重视与当地社区之间的联系。”据何庆成介绍,2018年、2019年的世界地质公园中期评估中,芬兰、意大利等国都有地质公园被亮“红牌”退出,理由是“地质公园里没有人”。而在中国,地质公园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如何平衡保护和开发的关系。一旦地质公园的核心功能价值没有得到实现,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便难以从中获益。

  “通过建设地质公园,以地学旅游开发为先导,把贫困地区的‘绿水青山’真正变为‘金山银山’,是一项系统工程。”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教授周爱国看来,对地质公园本质的深刻认识和科学系统性建设,决定了地质公园建设和发展的质量。曾有媒体报道,部分地质公园建设偏离初衷,忽视地质遗迹资源调查和保护,过分重视开发而轻视保护。江西庐山、湖南张家界、黑龙江五大连池等世界地质公园,都曾因不同程度存在“重评选、创收,轻保护、科普”的问题受到“黄牌”警告。

  “建设地质公园是全球共识,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周爱国认为,地质公园建设体现了先进的人类社会发展理念,符合新时代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战略目标,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最佳试验地和示范地。他呼吁,各地必须提升对地质公园的认识高度,用系统思维处理好保护和开发的关系。和脱贫致富一样,地质公园建设是一个长期过程,做好长远规划和基础性工作才能避免地质公园盲目建设、低水平开发,彰显建设成效。所谓基础性工作主要包括全面摸清地质遗迹家底、地质遗迹形成的地质背景条件和演变趋势,明确各种等级地质遗迹如何保护,客观评价地质遗迹的旅游价值,确定独具特色、具有科普价值的旅游资源等。

  曾佑志对这项系统工程的建议是“姿势正确”——“姿”就是深入分析地质旅游资源,针对不同消费群众发掘不同卖点。“势”是充分对接市场,利用多种平台和高科技手段打开市场。“正”是用好政策,打好自然资源、文旅、金融等扶贫政策组合拳。“确”是确定机制,理清产业链,在恰当的环节让贫困群众参与进来真正获益。

  余振国建议进一步规范地质公园设立与世界地质公园推荐工作,高标准规划建设国家地质公园和国家矿山公园,扎实开展地质遗迹和矿业遗迹调查,突出地质遗迹特色,科学规划、高质量建设公园。同时,建立系统科学的全国地质遗迹分级体系、符合自然资源资产统一管理要求的地质遗迹确权登记制度、完善的地质遗迹保护监测体系,推动遗迹保护与公园建设社会化,建立共同保护、共建共享的长效机制。

  武功山的全域发展担当

  江西武功山地区集景区、老区、贫困区于一身,是推进脱贫攻坚的重点区域。处于脱贫攻坚战役决胜阶段的萍乡,正探索以新发展理念引领转型与创新之路。

  据萍乡市副市长冯文利介绍,近年来,萍乡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绿色发展战略,立足特色资源优势,依托国家级专业队伍,在武功山国家地质公园现状基础上发掘了独特罕见的世界级地质遗迹。萍乡将以此为核心创建武功山世界地质公园,打造“赣西世界级名片”,激活乡村特色发展活力,提升产业发展后劲,全力助推武功山高质量脱贫。

  千姿百态、谐趣天成的奇石,绿如玉、软如毡的高山草甸,从天而降、气势磅礴的瀑布温泉……武功山国家地质公园地跨萍乡、宜春、吉安三地,据武功山风景名胜区党委书记李水清介绍,武功山的雄奇、秀丽,归功于比整个人类历史漫长千百倍的地质遗迹。根据中国地质科学院专家团队的调查,其地质演化和地质遗迹具有全球对比的地学意义及科学价值,地质构造在中国南部地区具有典型性,具备创建世界地质公园的优良资源禀赋。目前,共查明园区内典型地质遗迹279处,其中国家级地质遗迹24处,世界级地质遗迹4处,包括世界典型的、出露完整的花岗岩穹隆地质构造,世界同纬度罕见的、大面积出露的花岗岩风化壳高山草甸,独特的花岗岩山岳峰林,由花岗岩穹隆构造控制的环武功山温泉链。

  “这些温泉整体呈环状分布于武功山花岗岩穹隆构造断裂控制带,恰似大自然赐予的罕见金色项链。”这一重大发现的首创者何庆成表示,环状温泉链在国内外极为罕见,该发现将提升武功山地区地质遗迹资源价值,助推世界地质公园创建。专家还据此推断武功山深部具备干热岩形成条件,有望在3000米的位置获取温度达150℃以上的干热岩资源,该发现将有助于地方实现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和生态绿色安全发展。

  据冯文利介绍,萍乡市已牵头启动武功山世界地质公园的创建工作,聚力打造“赣西世界级名片”,在谋求品牌效益的同时兼顾社会效益,目前已开展了地质遗迹调查和评级、边界划定、申报文本编制等前期工作。

  “以大格局大整合打造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共同谋划大武功山地区后续发展之路。”冯文利表示,创建世界地质公园是发展的助推器,是打造产业知名度的金字招牌,是极其珍贵的无形资产。萍乡市政府将突破“画地为牢”固有思维的限制,着眼于大武功山地区发展的大局,与周边地市携手确定独立、完整、统一的地质公园边界,共创共建共享世界地质公园,努力实现大武功山地区“全域发展、全员致富”,确保“小康路上一个不掉队”。

  世界地质公园的由来、评估及分类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是国际地球科学和地质公园计划的一部分,是一项国际合作机制。凭借该机制,拥有具有国际价值的地质遗产的地区可采取自下而上的办法保护遗产,相互支持促使地方社区参与提高对这些遗产的认识,通过可持续发展该地区。

  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章程,入选的世界地质公园将每四年/两年进行一次中评估,由评估专家给予绿牌、黄牌、红牌的考核结果,实现可进可退的动态管理机制。根据当地管理实际和发展需要,可在世界地质公园的实施过程中,通过中评估自行选择。若保持绿牌或黄牌,可通过评估继续在世界地质公园网络成员中留存,若是选择红牌则直接退出。

  世界地质公园采取分级保护制度,根据地质遗迹典型性、重要性和科学价值等划分为不同级别保护区。公园内另划有民族文化、当地社区或者农业区、游客服务区等,在非核心保护区,允许按照当地法律法规的框架下发展经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地位并不会对公园内符合土著、地方、区域和/或国家立法的任何经济活动限制。

XML 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