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改革创新 增进绿色惠民
信息来源:中国林业网 发布日期:2016-03-14 浏览次数:2805次
“十二五”以来,全国林业系统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改革创新,扎实工作,林业改革发展取得了新成效。
林业改革全面展开。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国有林场改革方案》和《国有林区改革指导意见》,国有林场改革全面启动,集体林明晰产权、承包到户的改革任务基本完成,深化改革不断推进,发展活力明显增强。
国土绿化加快推进。共完成造林4.5亿亩、森林抚育6亿亩,分别比“十一五”增加18%、29%。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1.66%,森林蓄积量增加到151.37亿立方米,我国成为全球森林资源增长最多的国家。启动了新一轮退耕还林,三北、长江、珠江、沿海防护林建设及太行山绿化、石漠化治理、京津风沙源治理等工程取得新进展。加强了城市森林建设,新增国家森林城市74个。出台了国家储备林制度方案,累计建设国家储备林和速生丰产林基地2990万亩。
资源管理不断强化。构建了国家、省、县三级林地保护利用规划体系,建成了全国林地“一张图”。严格实行林地用途管制和定额管理,开展了林地占补平衡试点。取消了年度木材生产计划,简化了集体林采伐和运输审批程序。加强了古树名木保护,规范了天然大树移植行为。完善了森林资源清查监测体系,开展了森林资源政府任期届中调查。
生态保护更加有力。划定了林地和森林、湿地、沙区植被、物种四条生态红线。天然林保护工程管护面积增加到17.32亿亩。新增国家湿地公园561处,自然湿地保护率提高到46.8%。加强沙化土地治理和沙区植被保护,完成治理面积1000万公顷。提高大象等野生动植物保护力度,林业自然保护区总数达2189处。森林火灾受害率稳定控制在1‰以下,林业有害生物成灾率为4.39‰。
林业产业蓬勃发展。特色经济林、木本油料、林下经济、森林旅游、花卉苗木等绿色产业加快发展,林业产业结构逐步优化。2015年,全国林业产业总产值达5.81万亿元,林产品进出口贸易额达1400亿美元,分别是2010年的2.6倍和1.5倍,我国林产品生产和贸易跃居世界首位。
同时,林业政策体系逐步完善,保障能力不断提升,国际合作继续深化,林业发展的基础更加扎实、平台更加宽广、潜力更加明显。
“十三五”是林业的黄金发展期,我们对未来五年林业发展充满信心和期待。
从国内来看,党中央、国务院对林业工作高度重视,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加快林业改革发展。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进行了全面部署,颁发了《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习近平总书记就林业建设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强调指出,森林是陆地生态的主体,是自然生态系统的顶层,是人类生存的根基,关系生存安全、淡水安全、国土安全、物种安全、气候安全和国家外交战略大局;要着力推进国土绿化,着力提高森林质量,着力开展森林城市建设,着力建设国家公园;林业建设是事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性问题;林业要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断创造更好的生态条件。这些重要论述,深刻阐述了林业的地位与作用,为林业工作进一步指明了方向。推进“一带一路”建设,防沙治沙和林业“走出去”是重要内容;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生态是要求率先突破的三个领域之一;推进长江经济带建设,要求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这些,都为林业改革发展创造了条件、拓展了空间。
从国际上看,随着生态问题的日益突出,国际社会对保护森林、改善生态的认识高度统一,发展林业已成为各国应对气候变化和治理全球生态的共同行动,联合国将林业纳入了未来15年新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同时,木材非法采伐、象和老虎等野生动物保护已成为国际热点敏感问题,必须积极妥善应对。这就要求林业在维护国家利益和全球生态治理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也有利于倒逼和推动我国林业改革发展。
同时,我国林业发展仍然面临不少挑战,特别是森林总量不足、质量不高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难以满足国家生态安全和老百姓对良好生态的需要。现有造林地大部分在干旱半干旱地区,造林绿化越来越困难。林业物质装备技术落后,林区水电路等基础设施薄弱,基层管理服务水平不高。职工生活十分困难,技术人才大量流失。这些都严重制约林业现代化进程,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并着力解决。
基于对国内国际形势的分析把握,我们提出“十三五”林业工作的总体思路是: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深入实施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以维护森林生态安全为主攻方向,以增绿增质增效为基本要求,深化改革创新,加强资源保护,加快国土绿化,增进绿色惠民,强化基础保障,扩大开放合作,加快推进林业现代化建设,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作出更大贡献。
按照“十三五”林业工作总体思路,我们确定的林业发展主要目标包括: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3.04%,森林蓄积量增加到165亿立方米以上,森林生态服务价值达到15万亿元,森林植被碳储量达到95亿吨,湿地面积不低于8亿亩,林业自然保护地面积占国土比例稳定在17%以上,治理沙化土地1000万公顷,2020年林业旅游休闲康养突破25亿人次、林业产业总产值达到9万亿元、林产品进出口额达到1800亿美元,林业现代化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加快推进林业现代化建设,就是要紧紧抓住当前各种有利条件,全面提升林业可持续发展水平,切实增强生态产品和林产品综合生产能力,努力满足社会对林业的多样化需求。这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和一个漫长的过程,既要坚持好的做法,常抓不懈,久久为功;又要坚持问题导向,改革创新,补齐短板。具体来说,要着力抓好以下六项重点任务。
以改革创新破解发展难题。改革创新是引领林业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破解林业发展难题的有效途径,更是推进林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选择。要牢固树立创新发展理念,全力推进国有林区林场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抓紧完善林业支持保护制度,着力解决制约林业发展的深层次问题,全面增强林业发展动力。
以加强保护落实生态优先。推进林业现代化建设,必须把保护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全面保护天然林,全面保护湿地,全面保护野生动植物。始终坚持保护优先、生态优先,实施好国家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修复、天然林资源保护、湿地保护与恢复、濒危野生动植物抢救性保护等重点工程。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严守生态红线,让森林、湿地、荒漠生态系统和野生动植物充分休养生息,全面增强生态功能。着力建设国家公园,保护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和完整性,整合设立国家公园,更好保护珍稀濒危动物。
以加快绿化增加资源总量。坚持绿色发展必须有绿色资源来支撑,实现林业现代化必须有资源总量作保障。要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着力推进国土绿化,坚持全民义务植树活动,加强重点林业工程建设,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推进三北工程丝绸之路经济带生态屏障建设,加快建设京津冀地区成片森林带,加强长江防护林体系建设和岩溶地区石漠化治理。着力提高森林质量,坚持数量和质量并重、质量优先,坚持封山育林、人工造林并举,封飞造、乔灌草结合,宜封则封、宜造则造,宜林则林、宜灌则灌、宜草则草,实施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
以共建共享增进绿色惠民。推进林业现代建设要牢固树立共享发展理念,全面提升绿色惠民水平。要探索形成共建共享机制,既能吸引群众积极参与林业建设,又能确保群众公平分享发展成果。要着力开展森林城市建设,搞好城市内绿化,使城市适宜绿化的地方都绿起来;搞好城市周边绿化,充分利用不适宜耕作的土地开展绿化造林;搞好城市群绿化,扩大城市之间的生态空间。要高度重视发展林业产业,积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做大做强绿色富民产业,不断扩大林产品有效供给。要尽快提高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标准,吸纳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就地转成护林员,让其通过保护生态实现稳定就业和精准脱贫。
以强基固本推动协调发展。现代化的设施装备和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是林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和根本保障。要实施林业支撑保障体系建设工程,积极完善林区基础设施,大力推进林业装备现代化,提高森林防火和有害生物防治技术装备水平。加快“互联网+”林业建设和基层站所建设,培养壮大专业人才队伍,增强林业基础保障能力。
以开放合作拓展发展空间。推进林业现代化建设,必须牢固树立开放发展理念,全面提升林业对外开放水平。要增强统筹全球森林资源的能力,更好地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努力解决国内木材供给不足的问题。要加强与发达国家、国际组织的林业合作,着力引进、消化和吸收国外先进技术,主动与欠发达国家分享我国林业发展经验。要认真履行涉林国际公约,积极参与全球生态治理,高度重视林业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全面增强森林、湿地碳汇功能,如期实现国家方案中的林业目标。
2016年要着力抓好以下重点工作。
全面深化林业改革。加快推进国有林区改革,全面实施国有林场改革,继续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积极参与生态文明体制改革。
加快推进造林绿化和生态修复。加大造林绿化和森林经营力度,推进义务植树和部门绿化,抓好退耕还林、三北防护林建设、京津冀地区成片森林带建设和岩溶地区石漠化治理等重点生态修复工程。
加强资源保护和灾害防控工作。加强森林资源管理和荒漠植被保护,全面保护天然林,全面保护湿地,全面保护野生动植物。狠抓森林防火,强化有害生物防治,加强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妥善处置沙尘暴灾害。
加快发展绿色产业。加强产业宏观指导,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完善林产品市场机制,完善林业产业投融资政策。
加强治理体系和能力建设。加强林业科技创新,搭建科技创新平台,强化科技成果推广应用,完善林业标准和质量监管体系,增强科技支撑能力。积极参与全球生态治理,拓展林业对外合作平台。完善林业法律法规体系,规范行政审批行为,提升依法治林水平。
强化林业基础保障。改善林区基础设施,提升林业装备水平,推进“互联网+”林业建设,加强机构队伍建设。